close

經文:腓立比書1:21-30

  • 兄姐平安!人家說養小孩時,「第一個照書養,第二個照豬養」,是真的嗎?
  • 我家Nana第一次生小貓時,我整天什麼事都不用做了,整天看小貓、摸小貓,跟小貓說話;等到她第二次生小貓,還是很高興,不過,變成只去喂飯、整理,好像這件事情,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。跟第一次完全不同。

  • 我們若是有生2個以上的小孩,會不會這樣?
  • 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?同樣都是自己親生的,怎麼會這樣?
  • 我想,跟「第一次的經驗」有關係。人生當中,許多的第一次的經驗,都會使人留下很深的感動。

  • 第一次會騎腳踏車、第一次坐飛機、第一次買房子、第一次談戀愛等等,因為從來沒有發生過,所以,那個感受會特別不同。
  • 感受不同,所放下的感情的深度也就不同。
  • 為什麼我要講這個,因為今天的經文,是保羅寫給「腓立比教會」的批,而腓立比教會,就是保羅到歐洲宣教,第一間設立的教會。

  • 在使徒行傳16章記載保羅在半夜看見異象,有馬其頓人向他招手,懇求他到馬其頓來幫助他們。
  • 他就按照這個意象,前往馬其頓。所入的第一個城市,就是「腓立比」。
  • 當安息日的時,保羅去到城外的河邊,那裏有一群人,在那裡祈禱。

  • 他就坐下來,向這群婦女來講道,聖經說,其中一個人,名叫「呂底亞」。
  • 從按呢,慢慢、慢慢,他們開始建立教會,就是「腓立比教會」。
  • 腓立比教會,就是保羅在馬其頓,也就是歐洲所建立的第一間教會。

  • 當他們要建造教會的時候,沒有現成的會友---
  • 以前我們教會是從左鎮教會分出來的,所以,當我們設立聚會所開始聚會的時候,已經有一群人,是基本成員了。
  • 但是,腓立比教會不是。他們要靠自己去傳福音、去招呼人來教會。

  • 當時他們也沒有母會的幫助---
  • 有許多教會初初成立的時候,經濟上、人力上都不夠,所以,有一個比較有規模的教會,來鬥相工,讓這間剛剛要起造的教會,可以比較順利來發展。
  • 但是,腓立比教會沒有。他們沒有母會,沒有經濟的幫助、沒有人力的幫助,所有的事情、需要,都要靠自己的信徒,大家互相努力、互相鼓勵、大家作伙拼。

  • 才起造這間腓立比教會。
  • 保羅是他們的牧師。他跟所有的信徒一起打拼、一起艱苦,同甘共苦。
  • 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保羅第一間在歐洲設立的教會,又是共同奮鬥,保羅跟腓立比教會的感情,是有多麼深、厚。

  • 但是,腓立比教會的宣教遇到困難。這個困難,就是馬其頓城,他們當中開始有人起來迫害基督徒,迫害教會。
  • 有許多的信徒,都鞭打、被捉、甚至連保羅,被羅馬政府捉去關。
  • 但是,這間教會,並沒有因為受到這些困難:沒錢、沒人、受迫害、他們的牧師、保羅被捉,就大家四散,
  • 反倒,他們所遇到的苦難,使他們更加團結、更有力量。
  • 這就是腓立比教會。

  • 所以,當保羅被關在羅馬的時候,他寫信給腓立比教會,寫到:他每次想到他們的時候,心裡就覺得歡喜、受到安慰。
  • 這是一間多麼不簡單的教會,他們的信徒按怎樣在百般的困境當中,仍然堅持信仰,甚至比以往更加大膽,來傳揚福音。

  • 請問:信徒與保羅那款同甘共苦的革命情感,那他們的心裡,會不會掛心保羅被關在監獄的事情?
  • 他們會不會想要知道,接下來,保羅會怎麼樣?他會不會被釋放?他會不會被判刑?
  • 他們會很想知道這些消息。

  • 因為保羅,是跟他們作伙奮鬥、同甜、同苦,他們的牧師。他們當然很緊張、致意保羅的事情。
  • 所以,保羅寫這封「腓立比書」,來告訴腓立比教會這些信徒,讓他們知道他現在的情狀。
  • 事實上,當保羅在寫這封信的時,他還被關在羅馬的監獄裡面。

  • 以他自己的立場來講,將來,他會被釋放、或者判死刑,對他來講都同款,甚至,他自己本身更喜歡被判死刑。
  • 因為他就可以不免再在世界上艱苦、受折磨,可以回到上帝那裏,來享受安息。
  • 但是,為著腓立比教會的信徒,他知道,他若是被判死刑,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打擊。

  • 或許有人會想,保羅為著傳基督的福音,被捉、還被處死,那麼,所傳的這個神--這位基督耶穌,他到底行不行?他是不是真的神?
  • 若是情形顛倒並,保羅被放出來,被判無罪。那麼,對於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來講,會讓他們的信仰更加堅定,讓他們更加相信,他們所傳的這位耶穌,真正是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。

  • 雖然保羅個人,對於他將來的結果,他比較喜歡被判死刑,去到天堂,跟耶穌一起居起。
  • 但是為著腓立比教會信徒的緣故,為著使腓立比教會的信徒,在信仰上能夠豎在,他歡喜活下來。
  • 而且他相信,上帝也會憐憫腓立比教會的信徒,繼續留著保羅的活命。

  • 使所有的信徒,在保羅受捉的事件上,看見上帝的權能、與奇妙。
  • 所以保羅寫這封批,是要來安慰腓立比教會的信徒,使他們對將來、對上帝,仍有盼望。

  • 我們在這裡,可以看見保羅,這位牧師,當他自己受關監、受苦難的時候,
  • 當他自己已經認為「死亡,可以結束世間的苦難;死亡,可以到天堂享受安息」的時,
  • 他的心中,所想的,仍然是「為著信徒」來設想。

  • 不可使他自己所愛的死亡,使信徒或是更多的人,因此跌倒。
  • 反倒,寧可繼續受折磨、痛苦,而使信徒的信仰更堅固。
  • 這是一位牧者,疼信徒的心。

  • 另一方面,在今天經文的27節開始,保羅說「 不管將來我有沒有回去你們那裏,你們行代誌獨獨著要合佇基督的福音」
  • 保羅的意思是:不論將來你們有沒有牧師,即使沒有牧師,你們在生活當中,仍然要在信仰的頂面,來豎在。

  • 怎樣豎在?就是27後面講的「恁在一個神徛在,用一心為著福音的信相及出力。凡代誌無互對敵拍驚」
  • 好親像棒球比賽,他們要面對任何一個球隊,他們的對手,都需要共同的心志,

  • 每一位球員都要有「想要贏」的心志--不要有的隨便都可以、有的應付應付
  • 每一位球員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,盡最大的努力去做,這就是「合作」。
  • 有合作,才能夠盡量做到好的防守,做到最好的進攻。
  • 還有,就是要有勇敢的心志--心理若害怕,未戰先輸。

  • 保羅勉勵腓立比教會,將來不管有沒有牧者,自己本身的生活都要豎在在信仰上,
  • 「行代誌」這個字,他原來的意思就是「做公民」,生活就是要做上帝國的公民。
  • 「做上帝國的公民」,這就是大家共同的目標--在社會中的行踏,顯出「上帝國公民」的款式,不要歪了、偏了、被拉走..

  • 你也這麼作、他也這麼作,大家都這樣時,基督徒團體/教會就成為一個力量,一個影響力。
  • 在教會中,要為著信仰相及出力,
  • 過去,大家是怎樣努力去傳福音,一同度過經濟的困難、怎樣在事工的頂面同工、打拼,這些,要繼續下去。

  • 面對社會上,那些對他們歹面相看的、威脅的、不要「掄鎳」、「不免怕」。
  • 因為,他們越是覺得「基督徒跟人不同」、他們越是排斥、越是不接受,某個程度來講,代表,基督徒有他特別的所在。
  • 這個特別,就是從他的生活、行踏表現出來的。

  • 也就是說,「被世界排斥、被世界討厭」是真正的基督徒,一個特殊的記號。
  • 那麼,就不要為此覺得害怕。
  • 因為,我們在世界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,將來,上帝也要真正地,將我們接納進入他的國度。

  • 因為這樣,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說,「你們不只是相信耶穌,隔卡是為著耶穌來受苦,這,是極大的賞賜」。
  • 所以不免驚
  • 保羅寫這封信,代先安慰/堅固信徒的心,讓他們不因為他被捉的事情,煩惱,甚至冷心倒退。

  • 但另一方面,保羅寫這封信,也要告訴信徒:「要獨立、要長大」。
  • 不要親像小朋友,一直黏住媽媽般,凡事都要有牧師才可以。
  • 要慢慢像少年、青年,變成成年人,不再靠著牧師,乃是自已有肩膀,在信仰上豎在。

  • 生活上,不必再牧師叮嚀:這個不行、那個不好,自己就能夠分辨,並且持守本分。作上帝國的公民。
  • 在教會中,不必靠牧師來收拾、提醒,而是兄弟姊妹自己動起來,看到什麼有需要的,大家一起做。
  • 通過生活、服事,使教會得到復興。
  • 保羅這款的提醒,一直到今天,對我們現代的教會,也是很有幫助。

  • 現代的教會,牧師跟信徒之間的關係,其實不太正常。
  • 許多牧師已經沒有保羅那樣的心腸,
  • 在「自己的需要」跟「信徒的需要」當中(保羅選擇的是信徒的需要),
  • 有許多牧師選擇的,是自己的需要。

  • 為什麼會這樣?是牧師自私嗎?不!因為現在的教會環境,跟保羅那時候的教會,已經不同了。
  • 那種「同甘共苦」、「為著福音打拼」、「生命共同體」的關係,不見了。
  • 變成「老闆」與「辛勞」的關係。

  • 誰是老闆?「教會」;誰是「辛勞」?牧師。
  • 我記得,剛到上一間教會當傳道的時候,東西剛剛搬進去,長老介紹環境,來到公共廁所,指著廁所對我說「傳道,現在你來了,以後我們的廁所就有人掃了」
  • 這是「老闆」對「辛勞」在講話。

  • 公報徵牧師時,經常可以看見教會把條件列出來:年齡@歲,要有什麼專長、對未來有什麼計畫,送資料到某教會,讓他們審查。
  • 通過的才請你來作牧師。
  • 這真的是在找牧師嗎?
  • 他們在找辛勞。

  • 教會環境在這種情況之下,牧師/傳道,必須要自己保護自己。
  • 在自己的需要,跟教會/信徒的需要當中,他必需要選擇「自己的需要」。
  • 把牧師當作辛勞,最後的結果,卻是養成「什麼都不會」的信徒。

  • 我曾聽過別位牧師的轉述,有未信者覺得教會很奇怪,「你們最什麼要去聽工友講道呀」
  • 老闆不可能把辛勞講的話聽進去。
  • 所以講要「栽培」信徒、「訓練」信徒,都沒有效果。

  • 結果,就是:信徒什麼都不會。
  • 連掃廁所都不會。--不覺得自己需要做、不想去做。
  • 連掃廁所都不會,更何況是生活作見證、傳福音,更是不可能。
  • 這變成「惡性循環」,牧師越來越自私,信徒越來越憨慢,教會要復興?難!

  • 保羅的這封信,對做牧師的、對作信徒的,都是很重要的提醒。
  • 牧師需要回復親像保羅那樣的心、為著信徒的需要來設想。
  • 而信徒也要改變自己的心態,願意受教育、受栽培。
  • 可漸漸成長,獨力,作上帝國的公民。

  • 是不是從我們自己教會開始,我們回到聖經裡面,一個「牧師跟信徒」的關係,而不是「老闆與辛勞」的關係。
  • 在對的關係裡面,我們一起在福音的信相及出力,一起努力、跑走天路。
  • 願上帝幫助我們、祝福我們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ng Cheng 的頭像
    Eng Cheng

    Eng Cheng 的 一方天地

    Eng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